关灯
护眼
字体:

紫禁城的小掌故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春宫,因为永和宫殿宇宽敞,就迁宫永和。经过油漆粉刷过的永和宫自然显得比其他宫殿明净耀眼,等到紫禁城开放,就把永和宫辟为钟表陈列室了。

    宫里钟表,多如星海,驰名中外的十七世纪英国制造的镀金座钟,楼下小人能写“八方向化,九土来王”,楼上两个小人扯开一个手卷,上写“万寿无疆”四个小字。这座钟原来陈列在三大殿,未便移动,其余凡是造办处专为皇帝制造的精巧珍奇的钟表,都集中永和宫展览。

    造办处所制造最大的钟是更钟。这个一丈多高巨型座钟是没有发条的,要走一段楼梯到钟面上绞动几个数十斤的铅铁锤,才能让钟走动。白天,它用响亮的钟声打点报时;夜晚,它用悠长柔美的音响报更。随着钟上标志的变更,它能在任何季节,把长短不同的黑夜分为五等份,这个钟造成之后,同时代替了几千年的日晷对时和夜间的更漏。不过造办处自乾嘉以后,国势日蹙,就很少制造奇技精巧的钟表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座广东制造的“广钟”,除了能够标明时分秒之外,在钟上还能指示出农历的节令,中国传统星宿的命名————二十八宿列星的变化,四个季节地球赤道斜度的不同,以及日期、月份、星期等。钟的顶上有一小亭,里头有一朵三变花,交时交刻都能变化不同的花式,同时还能响起不同的音乐、不同的鸟鸣。

    欧洲有一组参观团,到北平之后,当然要逛逛故宫,其中有几位是钟表业高手专家,看到那些广钟,不但感到诧异,而且得到了不少启发,认为这些工匠技术都是超特级的。在永和宫还陈列着一座金色的“象驮战车”钟。它在交时的时候,前面满披璎珞的大象,忽然动起来,鼻子和尾巴不停地摇摆,眼睛也在转动。缓缓地拖着一辆纯粹英国古代手车,车上的武士挥舞宝剑、盾牌,车厢里面发出阵阵进军鼓乐。这辆象拖战车,每一小时走一次。

    据考古家福开森说:“依据英国文献记载,象拖战车是英国一位巧手钟表工匠哈姆雷特,穷毕生心力研究制造出来的,一共两座,全都呈献英皇。英皇把一座作为报聘礼物,送给乾隆皇帝,另一座就在宫中玩赏。后来机件失灵,哈姆雷特去世,没人会修,只得报废。想不到送给中国的一座,倒还依时报刻,活动照常。”

    其实在清代乾隆、嘉庆两朝,从英、法、比、瑞等国输入的钟表,因为北平气候特别干燥,加之清代帝王对于钟表都有偏爱,造办处又派有专人每年加油保养,经过两百多年时间,走起来都很正常,极少失灵的事发生,所以这些钟表都已成了稀世之珍,就连各国原产地,也很难见到这样的产品了。

    此外,永和宫还陈列着不少八音盒,也是非常有趣的。有的能演奏十几套乐曲,表达出钢琴、提琴、喇叭、洋笛、锣鼓、铃、板等声音。最妙的是有一只八音盒用西洋乐器演奏北平旧日小曲“妈妈娘你好糊涂”的调子。每逢故宫东路开放,真有人赶在十一点到永和宫听听西乐伴奏中国小曲的(故宫钟表音)。

    中南海的掌故

    中南海在清代的时候叫西苑,是中海和南海的总称。中海的范围比较小,又和南海毗连,所以后人就把两个海合称中南海。中南海里边,有不少富丽堂皇的宫殿,如居仁堂、怀仁堂、紫光阁等。怀仁堂原名佛照楼,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仪鸾殿旧址。仪鸾殿是光绪十四年(1888)建筑完成,原是给慈禧建的避暑夏宫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拳乱,八国联军侵入北京,联军统帅瓦德西就住在仪鸾殿,将殿内宝物珍玩洗劫一空,又用掩耳盗铃的手法,把仪鸾殿付之一炬。后来慈禧从西安回銮,又在仪鸾殿原址重修了一座宫殿,命名佛照楼,比起当年的仪鸾殿更见典丽高华。当时有人咏佛照楼云:“天半灯摇紫电流,玲珑阁殿仿欧洲。却因一炬西人火,化出繁华佛照楼。”辛亥革命洪宪窃国,把佛照楼改名怀仁堂,因楼宇轩敞,布置秾缛新丽,又有一座富丽豪华的舞台,于是怀仁堂改为接见外宾、元旦受贺的公廨。当年余叔岩担任公职,就是在怀仁堂当差。民国初年,总统府每年总有几次盛大堂会,九城名角网罗靡遗,行头都是崭新的,戏码更有意想不到的安排。当时北平人认为能进中南海听一回公府堂会,不但大开眼界,那简直是至高无上的享受。

    紫光阁,原是明武宗的平台旧址。平台是明武宗时代检阅卫士们跑马射箭的地方。因为平台在太液池边,每逢五月端午,皇宫便在平台欣赏内侍竞赛龙舟。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废台建阁,题名紫光。每逢旧历正月十九日,乾隆就在此阁设功臣宴大宴勋旧,因此前人所咏紫光阁诗,有“紫光台阁比凌烟,自古奇勋在定边”。此公可算把乾隆的心事猜透。清代梁章钜在他的《南省公余录》曾经记述,紫光阁落成后曾在那里举行过两次殿试,究竟是哪两科,因手边无书,没有法子查明了。

    隆宗门的铁箭镞

    凡是逛故宫西路,经过军机处的,都要往屋里瞭望一下。如果不经导游说明,谁也不相信这几间仄隘的光线不足小屋,就是晚清百余年研订军国大计的处所。

    军机处就在隆宗门里,后进正中的就是养心殿了。隆宗门右边抱柱上面,插着几枝三尺多长铁箭镞。据说嘉庆十八年(1813)天理教教徒有个叫林清的,趁着仁宗出猎热河围场时,勾通几名内监,袭击宫城,由东华门、西华门分成两路进攻,西路攻击猛烈,守卫不支,直扑隆宗门。但这个时候隆宗门已经紧闭,林的部众打算爬过宫墙,攻夺后宫。这时旻宁(后来的道光)还是皇子,率领侍从守在养心殿,用鸟枪应战。弹药不足,他急中生智,把马褂上的铜纽扣摘下来当子弹射击,居然把林清击退。隆宗门柱子上几支箭镞,就是当年的战迹。后来祸乱敉平,嘉庆谕知内务府,隆宗门上铁箭镞永久保留原状,以示后世子孙知所儆惕。

    中南海没有榆树

    中南海树木蓊郁,而且各种树木应有尽有,非但是中国花木俱全,就连日韩、南洋、欧美各国新奇的花草,也都广事搜罗,种在那里。然而,最奇怪的是:中南海地方那么大,树木那么多,可是走遍了中南海,却找不出一棵榆树来。

    追究原因,这里边确有一段有趣的故事。

    原来榆树是一种高大乔木,每到春天,树上便长出榆荚来。榆荚就是榆树上所结的种子,一片片的丛生一起,因为它的样子是圆的,很有点像古时的小铜钱儿,所以北方人又管它叫“榆钱儿”。因此榆树在北平人心目中是一象征吉祥财富的树木。

    可是榆树每到春末夏初,树上生一种毛毛虫。这种毛毛虫,周身长着很坚硬的细毛。倘若是人在无意中碰到它,便会被它身上细毛刺痛。据说当年有一天,慈禧太后在中南海里赏花,当她从一棵老榆树下经过的时候,有一条毛虫正巧掉在她身上,当时她自己跟那些宫眷命妇,谁也没有发觉到这条小毛虫,直到太后的手被毛虫螫痛。大家一追查小毛虫的来源,结果找出小毛虫是从榆树掉下来的,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这种事情,于是把中南海里所有榆树砍光。一直相沿下来,中南海里什么树木差不多都有,唯独没有榆树。

    太庙换土种树

    天安门左边是太庙,右边是社稷坛。民国肇建,太庙改为太庙公园,社稷坛改为中山公园。太庙在明代本是皇室家祠,初建于明代永乐年间,当时庙堂高耸,檐牙磔竖,可惜就是没有树木点缀其间。永乐皇帝就指饬在庙内广植松柏,希望铁干苍麟,郁郁森森,显出宗祠的渊穆冲和。不料种植的乔木,玉骨轻盈,锧蹶枯索,无一成活。永乐大怒之下,便把监工花匠一律治罪。

    后来再植、补植,依然枯萎。最后经过有关人员详细研究,才发现太庙土质是砂砾地,种植树木根本没法向荣。于是下令“换土”,把皇城东北角的民房拆去,将地基上的好土挖出倒在太庙里,再把太庙的沙砾土挖出来,倒在民房基地上。如此一拆换,太庙的土壤固然好了,然而地安门以东、东安门以北一带的民房,变成了大沙堆。后来北京大学校本部红楼所在地叫“沙滩”,就是换土以后改名的。请想皇城附近既无河流港汊,哪里来的沙滩?史书上虽无记载,相信这种传说,可能不假。

    太庙里砂砾全部换成壤土,朝廷官员们为了讨好永乐,便向皇帝说:“陛下洪福齐天,花匠全靠主上洪福,陛下如果先种一株,种后花匠跟着种,树一定能活。”永乐帝试种一株龙柏,让大家随后跟着种,这次种的果然全种活了,爱拍皇帝马屁的文武百官都说是“万岁爷洪福感召”。永乐帝自然龙心大悦,把自己种的树封为“树神”。

    民国初年清史馆一席设在太庙两庑,当时馆长是赵次珊(尔巽),他由总督内调尚书,曾经扈从太庙致祭。他说:“琉璃门西边种第一行第一株气势雄伟、矫若苍龙的柏树,就是当年永乐手植的‘树神’。明清两代皇帝祭太庙时,都在这株树两边下轿,表示对树神的崇敬。”

    明思宗时候,李自成攻陷北京,棋盘街之战,太庙也遭焚毁。到了清代初年又加以重修,前殿是明十一间,暗四十四间。就前面十一间,后面四层勾连搭,共四十四间。这四十四间大殿的梁柱木料,都是最珍贵的沉香木,其余的建筑材料也都是金丝楠木。

    太庙也成了清代供奉神主的地方。太庙金水桥边,琉璃门外,宫苑隐隐万木涌翠,北平有名的候鸟灰鹤,每年春来秋去,数百年从未改易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